【摘要】班级文化环境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不可缺少的部分。如何运用积极的心理学理念,营造积极心理氛围,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需认真考虑的问题。而在新课程文化视野下,班级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全方位育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已越来越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成为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育人环境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从实践层面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形式、途径和意义等方面的渗透,按照新课程所倡导的班级文化价值取向,从物质文化设、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个维度,谈有关班级文化建设的一些实施措施与体会。

 

【关键词】   积极心理  班级文化建设    初中学生  实践 

 

一、背景

1、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需求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在阐述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时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之中。” 中学生应该有更多接受心理教育的机会,以释放学习、生活中遇到的越来越多的压力。

有心理老师认为,人一生中有很多学习的机会:小学、中学、大学,甚至工作之后,都可以接受教育,而人生观、价值观在初中时就基本定型了。因此,对初中生来说,心理教育的机会更为珍贵。

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寄托着他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体现着他们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这种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会激发成员对班级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班级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

2、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

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是适应社会的重要条件。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增长知识、初步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黄金时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也是身心急剧发展、变化的时期。这些青年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还常常会有着各种各样的“心病”,所以青少年时期是最令人忧虑的。加上日益普遍的娇生惯养,使有心理疾患的学生日益增多,所造成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应当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全面提高其心理素质,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且是青年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培养具有健全心理素质的学生是摆在当前教育工作者的面前急需解决的一个紧迫任务。在现代班级文化建设中,班主任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完善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

3、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认识片面

部分家长认为心理教育会挤掉孩子学习的时间。不少初中生家长对学校教育作用缺乏全面认识,往往只关心孩子的考试成绩,这就造成教师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得不到家长积极、有利的支持和指导。一些教师由于对班级文化内涵缺少系统的认识,把更多的目光放在班级学风的塑造上,导致了班级文化的营养不良。同时,有些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误将学生情绪性格问题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代替心理教育。

 

二、“班级文化”的界定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经说:“学生在学校可以同时受到两种教育,获得两种知识;一种是有意识地学到的知识,一种是无意识地学到的知识,有意识地学到的知识是专门的学习学到的,而无意识学到的知识是他们受到人文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中看、听、与人交往时所获得的知识。” 杜威先生在这里所说的人文环境,其实就是我们经常谈及并且努力实施的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所谓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具有无形的教育功能、激励功能、制约功能,这些功能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就会加速班级的快速发展。它是以班级为主要活动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班级物质环境、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等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

 

三、依托班级文化促进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实践

 

鉴于以上对于班级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几年来,笔者在探索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思考过、尝试过,有过教训,有过感悟,那么如何在实践中,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创设具有心理健康特色的班级文化呢?笔者根据校情、班情、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兴趣爱好,从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环境文化——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基础

1、注重卫生

心理学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是通地客观现实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与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感情。另外优美的教室与环境还可以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因此,在班级环境文化建设上,我非常重视教室环境的美化,督促搞好班级环境卫生,保证教室窗明几净,以创造一个整洁的学习环境。这看似简单的工作,却需要全班同学长期的努力,要持之以恒地与乱丢、乱吐、乱扔等不良行为作斗争。

2、墙面装饰

组织学生精心设计和布置,“开辟”了教室四周的墙壁,力求教室的墙壁“会说话”。让教室的每面墙壁,每个角落都具有良好的育人功能,营造出整洁清新、充满美感的、浓厚的文化氛围。例如,在本学期我们班级以目标教育为主题的一次布置,设置了“志存高远,天天向上”的班训,每一位同学参与写自己理想的“梦想启航”版块,“沐浴阳光,一起成长”的照片墙,“你追我赶”的作业展示,名为“我为书狂”图书角等,几乎都按同学们的方案来布置好教室,很多同学亲自动手参与,他们看着自己打扮出来的教室格外高兴,这样即开动了他们的脑袋,又锻炼了他们的协作能力。

3创设“书香班级”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书是他们最亲密的伙伴。因此,除了传统的黑板报、墙面布置教室之外,我班还创设了班级“图书箱”、主题为“有书生活”的宣传栏,宣传栏上设有“思思荐书”、“阅读现场”等栏目。通过全班同学讨论,我们采用“图书入股”的形式,由全班每一位学生,包括教师共同提供书籍组建了“图书箱”,让学生在课余饭后能享受到有书的“幸福生活”。同时开展“摘好句,荐好书”等读书系列活动,将每一位学生的读书札记、心得体会文章分期展示。这样的环境创设和活动过程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了参与班级管理的乐趣,促进他们健康和谐成长。而且图书角的图书定期更换,一般为半个学期更换一次,更换时把前一期的图书都还掉。这样就可促使同学们抓紧时间,在更换之前把所爱的图书都看遍。借书是也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和性格特征来借。

 

(二)行为文化——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内容

无论是文体活动还是学校环境布建,无论是体育竞技还是艺术类课程,虽然它们具有各不相同的认知内容,但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笔者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挖掘隐藏在文体活动中可利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顺其自然”地加以渗透,避免为完成某种“任务”而强行渗透。

1、主题班会

班会是班主任面对班集体的宝贵时间,更是班主任倡导、融进班级文化的主渠道。形式可以是讨论、演讲、小品、相声等,确定每次班会的主题对班级文化的形成起着一定的作用。以下是笔者班级曾经开过的部分有关心理健康的主题班会。

初一年级:《新生适应新环境》、《个人成长与班级集体》、《心理平衡与社会适应》等。

初二年级:《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但愿阳光照进你的心》、《与未来有约》、《我最闪亮》等。

初三年级:《成功学习之路》、《调整身心,积极备考,迎接新六月》、《奋战100天,鸡毛也能飞上天》、《考试中的三种态度》、《考试情绪早到来》等。 

2、文体活动

轻松活跃的文体活动有利于愉悦心情、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发展心理,班主任可以结合节日或学校安排,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在班级中开展一系列有助于团队凝聚力形成、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心理拓展游戏,通过活动每个学生多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活动中培养成功的体验,获得自信。如:

通过《抢凳子》游戏使学生体验自己情绪的变化,为下一步的情绪辅导奠定基础。《穿越雷区》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懂得互相信任、互相协作的重要性,以增强团队合作精神。《不倒翁》帮助同学体会:信任的建立,取决于自己对团队成员的信心,相互之间的沟通时树立这种信心的基础,一旦信任完全建立,你会感觉倒团队的气氛是那么轻松愉快。《解开千千结》引导学生感悟到:不管事情多么复杂,总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当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时,可以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去解决它。《诺亚方舟》体会团队中的合作与思考的重要性。显现活动中的领导与配合,等等。丰富有益的集体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生命线。

3、社会实践  

实践出真知,学生只有在自己的亲历实践中,才能提高对社会的认识。因此,我们及时引领学生面向社会、面向他人、面向家庭,寻找服务的项目与岗位,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社会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学习劳动技能,树立为集体、为家乡、为社会服务的思想。还可以结合学科教学开展的学科活动,如“科技百品制作”、“学会表扬别人”等,让学生充分拓展想象的翅膀,尽情表现。

 

(三)制度文化——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

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从而,使每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级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

1、制定班级公约

班级公约是全班共同信守的制度,包括文明礼仪、学习常规、考勤常规、基本规范、卫生值勤、奖惩等多方面 ,是班级学生活动的行动指南,班级公约不能“自上而下”由班主任强加给学生,而应该“自下而上”由学生讨论而产生,让他们感到这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他们是制定者、执行者和维护者。因此,在制定是要让每一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广泛听取每一名学生的意见,在由全班民主表决形成定案。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同心理,才能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执行,从而促使学生进行自主管理。

2、奖惩制度  

心理强化理论认为,如果个人某项行为得到上级的肯定或奖酬,他就会再努力工作,如果这种行为没有得到相应的嘉奖,他就可能会放弃努力。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对于直接、间接做出贡献和成绩的学生,对积极优秀的班级文化产生正能量的人和事,都给予肯定和奖励,如果不这样,就等于宣布这样的行为没有价值,其积极性就会消失。因此,当学生犯了不同程度的错误时,可以用不同方法来解决,比如唱歌、背诵课文、讲一位名人的故事、写心理报告、打扫卫生等。但是,我们更多的采用目标教育,对于“好人好事”,我们会在班级进行口头表扬,群发表扬短信给家长,还有书面表扬——把在大扫除、学习认真、工作出色、考试成绩优异或进步、获得比赛荣誉、为班级做贡献、优胜小组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由专人记录在《德育档案》,并且定期更新,张贴在教室。每个同学都希望自己那一栏的内容越多越好。每次家长会时,《德育档案》也成了家长最喜欢收到的东西。

 

(四)精神文化——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核心

教育并不只是一个理论问题,教育更是一个实践问题。一般来说,班级中各方面处在中间状态的同学居多,这些处于中间状态的人在日常学习中是积极还是消极,取决于班主任如何引导。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巧用从众心理,充分发挥班刊与宣传栏的作用,大力宣传优秀的、向上的文化和精神,可以促成大家在行动、信仰、价值取向上的一致性。

另外,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笔者深深体会到,不管运用哪种心理规律,关键都在于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看你倡导什么,是否疾恶如仇,是否以身作则,这是班级文化建设中的航标,班主任必须是班级文化身体力行的实践者。中学生最具有模仿心理,激发模仿心理,效果更为直接。一般来讲,要模仿就要有对象,如果不加以倡导,中学生模仿的对象就只能是那些影视明星。与其如此,何不让学生模仿自己的老师呢?要求学生准时到教室,我就提前到教室,每堂课都准时上下课;要求学生保持教室卫生干净,我见到讲台地上的粉笔头就会主动捡起;要求学生服装整洁,我就注意自己的穿着外表……如此这般的耳濡目染,怎么不能达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心灵沟通呢?要让学生有责任感,明事理,在学校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在家孝敬父母,热爱劳动;在社会上做懂礼貌,讲道德,爱护环境的好公民……而这些都源于我们的言传身教,激发学生的模仿心理,何乐而不为?

  

()小结:

虽然班级文化的形态包括以教室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班级物质文化,以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为主的班级行为文化,以班级组织与规章制度为内容的班级制度文化和以班风、学风为主要内容的班级精神文化,但有时这四种形态并不具有明显的分界线,甚至一个活动就能同时体现这四种文化形态。例如,在初三开学初,笔者就布置了一项名为“高中,我来了”的任务——每位学生去自己的理想高中看一看并和校名合影。学生利用假期去目标学校,相当于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属于行为文化;他们拍回来的照片全部展示在墙上,构成了环境文化;每个人都必须完成任务,这是制度文化;在初三期初就让学生去了解、认识、明晰各自的中考目标,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奋斗方向,从而在班级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精神文化。因此,对于这四种文化形态的理解可以更灵活多样。

 

四、初步成效

 

特有的班级文化一旦形成,它就会反过来对班主任的管理发挥巨大的作用,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使全班同学在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思想作风的影响下,为实现班级目标而共同奋斗。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在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学生们一直保持着很好精神状态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注重班级文化建设,注重学生良好心理的形成,在班级中,大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了,班级主人翁意识大大增加,一个团结、进取、创新的班级已经初步形成。课堂气氛活跃,每一位任课老师都喜欢选择我们班来上公开课等,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学生精神状态有了很大的改观,学生的自信心有了很大提高,这使得学生潜在的能力开始得以发掘。

2、学生的心理得到了丰富、充实和提高

例如学生遇到一些和其他班级的对抗性的活动时,比如:拔河、运动会,全班同学更是空前的齐心。良好的班级文化就像一块“磁铁”,学生通过班级和谐的心理氛围、良好的人际交往,得到鞭策和鼓舞,强化心理认同感,增大集体组织强度。当然我们在活动中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仅八年级上学期就获得了——班级文化建设一等奖,纪念“一二·九”大合唱一等奖,武术操比赛二等奖,广播操比赛二等奖,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三,迎面接力第三名等等,几乎每次活动都没有落空。我们班级同学还代表拱墅区参加杭州市全民运动会,为学校争光,参加拱墅区运动会开幕式武术操表演,获得区领导和教育局领导的一致好评。

3.学生的心理得到了优化发展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全面客观的评价自己、认识自己,悦纳自己,相信自己。

通过活动,我发现自己变了,对于一件新事物,敢于去尝试,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学生语。

小学时,学习上,一遇到不会的题就放到一边,懒的去想。 现在我就试着给自己一些信心和勇气,鼓励自己去克服难题,最后,我成功了。我对自己充满了信心,相信自己能做到,甚至可以做好它。学生语。

4学生能力和学习成绩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学生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征,促进了学生潜能的开发,使学生放开手脚,在各方面都想做出尝试,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他们活跃在学生会和各社团组织,组织并参与学校各种大型活动,在校内外的各种比赛中,频频获奖。同时,班级的学习成绩也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五、结束语

 

“化知识为智慧,积文化为品格”,文化育人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一种隐形的教育方式,现代教育需要用“文化”来支撑和引领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以及学校的发展。一个优秀的班级必然有一个与之相称的班级文化。而将积极心理学的宗旨整合到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增强中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培养积极健康的人格、提高幸福感,多渠道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从而帮助学生追寻学习的幸福之路,收获人生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原理》浙江教育出版社

2、《班主任工作漫谈》 魏书生 20084月第1

3、《新课程成功班级管理实用手册》  黑龙江文化音像出版社

4、《语文教师的实践研修故事》    赵群筠编著  科学出版社   20112月第1

5、《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