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盎然的三月,我校以"巧手承千年食韵 匠心酿春天味道"为主题,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劳动周活动。同学们在动手实践中体悟传统文化,在劳动创造中感受春日之美,用匠心与巧思为千年食韵注入青春活力。

识艾草·寻春迹

活动伊始,走进劳动教室学生们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春天的信使"——艾草。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通过观察叶片形态、嗅闻独特清香、触摸茎叶质感,总结出艾草的四大特征:"叶背银白绒毛密,茎秆直立带棱纹,清香微苦沁心脾,顶端花序似宝塔"。老师还讲述了艾草与清明节的渊源,当同学们得知这种寻常草木既能入药祛湿,又能制成青团寄托思念时,不禁感叹:"原来一株小草里,藏着整个春天的诗意与智慧。"

制工具·启匠心

为践行"变废为宝"理念,初一年级学生化身"小鲁班",将校园修剪的桂花树枝改造成青团制作工具。在木工坊里,锯木声与欢笑声此起彼伏,同学们选材,去皮,用砂纸打磨出光滑的擀面杖。初二学生则运用3D建模技术,发挥想象,设计出融合学校特色"启航"“春”等字样模具组。"当传统技艺遇上现代科技,我们既是文化传承者,也是时代创新者。"初二同学自豪地说。制作伊始,同学们就期盼哪一天用上自己设计制作的劳动工具来制作清明青团,急切的心情,溢于言表。


酿青团·传古韵

    活动高潮当属青团制作环节。学校邀请非遗糕点传承人张师傅现场演示"艾草青"古法工艺:焯水、捣汁、和面,碧绿的艾草汁与糯米粉交融成翡翠面团。同学们分组学习"麦穗纹"、 饺子包、月牙包等不同地域的包制手法,教室里弥漫着清新的草香。当蒸笼揭开时,刻着"春"字的青团宛若艺术品,同学充分感受到:"揉进去的不只是馅料,更是对传统的敬畏。"的意境。有些作品虽然形状不尽如人意,但第一次吃到全程制作的青团,还是觉得特别的甜,特别的香。

创拼盘·绘春色

    劳动成果的展示同样精彩纷呈。初二年级学生,结合清明时节,同学们以青团为主体,用艾叶点缀,用胡萝卜雕出振翅蝴蝶,西红柿切片摆成牡丹,黄瓜皮勾勒柳叶脉络,创作出"春江水暖""陌上花开"等主题果蔬拼盘。被老师点评道:"这些作品不仅是美食,更是用食材写就的春天散文诗。"

溯文化·承薪火

    活动期间,学校还通过纪录片《清明的密码》和民俗学者讲座,带领学生穿越千年,了解寒食禁火、祭祖踏青等文化内涵。"我们包的不是青团,而是对先人的追思;我们做的不仅是劳动,更是文明的接力。"在劳动周总结中如是说。

    这场劳动周活动,让同学们的手上沾了艾草香,心里种下文化根。当传统美食遇见青春创意,当劳动教育碰撞节气文化,新时代少年正用巧手匠心,书写着属于这个春天的传承故事。